初中生小建父母離異后與父親一起生活,父親因經商需要經常出差,無暇照顧和管教小建。孤僻的小建經常放學后與同學流連網吧,有時甚至曠課。為幫助小建,社會工作者拜訪了小建所在社區(qū)的居委會,安排小建的父親出差時到社區(qū)小飯桌吃飯,并到社區(qū)活動中心參加活動。本案例中,社會工作者是通過( )來幫助服務對象的。
運用社區(qū)資源
連接學校和社區(qū)資源
開展外展服務
連接家庭、學校和社區(qū)資源
社會工作者小顧在為六年級學生小浩提供輔導時,老師反映小浩平時好玩、愛動手、注意力不集中、喜歡與同學打鬧,但在美術課上卻能用心畫畫。據此,小顧提議老師讓小浩擔任美術課代表,小顧這樣做的目的在于( )
增強小浩的自我效能感
培養(yǎng)小浩的親社會聯結
促進小浩的認知能力
改善小浩的行動能力
抗逆力的基本思想是個人或者家庭雖然面臨比正常情況嚴重的問題和危險,但能夠很好地適應所面臨的危機狀態(tài),并達到比預想結果積極的發(fā)展狀態(tài)。它側重于對服務對象的( )的挖掘。
效能因素
內在優(yōu)勢
外部支持
保護性因素
為解決一些高一新生進入學校后難以適應新環(huán)境. 課業(yè)跟不上等問題,學校社會工作者擬采用個人需求取向設計服務方案,其正確的做法是()。
聽取學校老師反映新生學業(yè)困難的意見
收集家長有關家庭教育的信息
運用“頭腦風暴”方法讓學生表達其需要
請專家對新生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和分析
某中學的社會工作者小趙在督導的指導下開展學生小組輔導活動。小趙下列做法中,體現“學生為主,社會工作者推動”思路的是( )。
讓學生討論并建立輔導的目標
更多地向學生講解做人的道理
社會工作者在小組輔導討論過程中成為討論的中心
采取評比、排名方式激勵學生參與活動
學校社會工作者小秦使用抗逆力理論為身處困境的青少年開展服務,重點在于提升他們的自我認同感,使他們接納自己,能夠在困境中堅持刻苦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小秦上述做法的目的是增強這些青少年的( )。
內在優(yōu)勢
外在優(yōu)勢
內部效應
外部支持
關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認知能力包括三個因素:認知結構、認知過程和認知模式
認知模式由個人的歸納事物模式、信念及價值系統組成
認知過程包括自我評估、思考、推理、問題分析及資料整理等
外顯行為不是認知能力的組成元素
學校社會工作者小秦使用抗逆力理論為身處困境的青少年開展服務.重點在于提升他們的自我認同感,使他們接納自己,能夠在困境中堅持刻苦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小秦上述做法的目的是增強這些青少年的( )。
內在優(yōu)勢
外在優(yōu)勢
內部效應
外部支持
學校社會工作者小王在為學生提供服務中,綜合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和項目化運作方法等一系列專業(yè)方法和步驟進行服務介入,并且這些方法都是在科學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完成的。這體現了學校社會工作的()。
專業(yè)性
科學性
藝術性
網絡性
在學校育人過程和目標實現中,學校社會工作有著其獨特的功能。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學校社會工作功能的是( )。
幫助處境不利學生,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協助學校為學生提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和條件,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促進學生性格完善,實現人生積極成長
協調好社區(qū)、企業(yè)及其他資源,讓學生、家庭以及學校受惠